第 75章画材店的意外-《大道至简》
第(1/3)页
巴黎的初秋总带着点慵懒的晨光。蒙马特高地的石板路还沾着昨夜的露水,被朝阳晒得微微发亮,像撒了一层碎钻。周苓挽着陈迹的手,脚步轻得怕踩碎这晨雾里的宁静——他们本可以直接坐地铁去卢浮宫,却特意绕路来这里,为的是街角那家藏了近百年的画材店。
“听说皮埃尔先生的颜料,是用枫丹白露的泥土做的,别处找不到。”周苓的声音里带着期待,她的画袋里还装着昨天买的炭笔,笔杆上印着小小的“Montmartre”字样,是昨夜在灯下反复摩挲过的痕迹。她这次来巴黎办画展,主题是“东方共生”,想把巴黎的光影和中国的水墨融在一起,可总觉得少了点能扎进纸里的“活色”——直到昨天路过这家店,透过橱窗看到墙上挂着的老颜料盒,她突然觉得,自己要找的颜色就在这里。
陈迹笑着握紧她的手,指尖能感受到她掌心的薄汗:“不急,我们慢慢选。你要的颜色,会等你的。”他比周苓更懂她的执拗——当年在中央美院,周苓为了调出一幅《江南雨雾》里的青灰色,在画室里熬了三个通宵,把几十种颜料一点点试过去,直到指尖都沾满了颜料,才终于找到那抹“像雨打在青瓦上的颜色”。
画材店的木门推开时,传来“叮铃”的铜铃声,像从旧时光里飘来的音符。店主皮埃尔先生正坐在柜台后的藤椅上,戴着老花镜,手里拿着一块磨颜料的石板,听到铃声抬头,看到周苓和陈迹,立刻露出了慈祥的笑容,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:“你们是昨天来买笔的中国艺术家吧?我给你们留了好东西!”
老人的白发像蒙马特山顶的积雪,梳得整齐,身上穿着件藏蓝色的羊毛衫,袖口磨出了软边,却干净得没有一丝颜料痕迹——周苓知道,真正爱颜料的人,总会把自己收拾得妥帖,怕弄脏了那些珍贵的色彩。
皮埃尔先生起身,从柜台下搬出一个深棕色的木盒,盒子的表面刻着缠绕的葡萄藤花纹,边角被岁月磨得圆润,一看就有些年头了。“这是我祖父传下来的盒子,装的是我自己做的颜料。”他打开盒子,里面铺着一层米白色的丝绸,丝绸上整齐地摆着六块方形颜料,颜色奇特得让人挪不开眼:“红色是枫丹白露森林的枫叶汁,加了森林里的红土;蓝色是塞纳河的水,沉淀了三个月,加了一点钴矿粉;黄色是梵高画过的向日葵花瓣,晒干了磨成粉,混了蒙马特的黄土……只有我们店有。”
周苓屏住呼吸,小心翼翼地拿起那块红色颜料。指尖触到的瞬间,是细腻如松烟墨的质感,轻轻蹭下一点粉末,在随身携带的宣纸上画了一道线——颜色初时是浅红,像蒙马特清晨的霞光,渐渐氧化后,变成了浓郁的朱红,像夕阳落在圣心大教堂的白色穹顶上,暖得能渗进纸里。
“太好看了。”她抬头看向陈迹,眼底亮得像盛了星光,“我们买几块吧,画卢浮宫的梧桐时能用——你看这红色,像不像梧桐叶在夕阳里的颜色?还有这蓝色,画塞纳河的倒影正好,比我们带的钴蓝多了点水汽。”
陈迹看着她眼里的光,笑着点头。他记得周苓第一次去故宫时,也是这样盯着宫墙的红,说“这红里有岁月的温度”;第一次去景德镇,捧着青花瓷,说“这蓝里有江南的烟雨”。对周苓来说,颜色从来不是冰冷的化学物质,是自然的呼吸,是时光的痕迹。
皮埃尔先生正准备包装颜料,店门的铜铃又响了。一个穿着黑色风衣的女人走了进来,风衣的领口别着一枚银色的枫叶胸针,头发挽得一丝不苟,脸上带着淡淡的妆容,却掩不住眼底的疲惫。她的目光扫过柜台,落在周苓手里的红色颜料上,突然停下脚步,声音带着点不容置疑的强势:“这颜料我找了好久,能不能让给我?”
她的中文很流利,却带着点法语特有的重音,像冰面下流动的水,冷得让空气都顿了顿。
周苓愣了愣,手里的颜料下意识地攥紧了些。她看向陈迹,眼神里带着点犹豫——她能感觉到这女人的急切,可这些颜料对她的画展太重要了,尤其是那抹能画出“蒙马特夕阳与故宫红”的红色。
陈迹握住她的手,掌心的温度让她安定下来。他转向女人,语气平静却坚定:“抱歉,我们已经选好了,而且这些颜料是皮埃尔先生特意留给我们的。”
女人皱起眉,精致的眉峰拧成一个结。她转向皮埃尔先生,声音里带着点委屈:“皮埃尔先生,我上个月就和你订了这些颜料,你怎么能给别人?我特意从里昂赶过来,就是为了这些颜料。”
皮埃尔先生的脸上露出为难的神色,他搓了搓手,叹了口气:“艾米丽,我以为你这个月不会来——你上次说,可能要推迟到下个月。他们是来巴黎办画展的中国艺术家,下周就要开展了,需要这些颜料创作……”
“办画展?”艾米丽的目光落在周苓和陈迹的画袋上,画袋侧面印着“光影画廊”的 logo,她的眼神里多了点审视,“你们的画展在哪里?我倒要看看,用我的颜料能画出什么东西。”
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