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和历史上一样,吕不韦很快就和嬴异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。 凭借着强大的财力,在吕不韦的金元攻势下,嬴异人开始在洛京四处结交能人异士,积蓄力量。 秦霄手下的一些人,伪装了各种身份,“顺理成章”地接受嬴异人的招揽,成为其门下食客。 不过,秦霄本人并没有将注意力集中在嬴异人身上太久。 在秦霄和秦国的共同推动下,经过一番波折,赵国和燕国同意联盟,以“为燕国复仇”的名义讨伐齐国。 其中最大的波折在于,几方都想要掌握主动权,要求让“自己人”领兵。 秦国提出的人选是司马错。 赵国推出了廉颇这名“新锐将军”。 而燕国,则希望由他们的上将军乐毅统兵。 原本的历史上,因为齐湣王骄纵自大,其它几个国家已经受不了他的“暴行”,这才有了合纵伐齐。 但在这个世界,一方面是因为时间线还早,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秦霄带来的蝴蝶效应,韩国、魏国失去了大部分的话语权。 五国伐齐这件事,其实只有秦霄和燕国比较积极。 赵国和秦国都是抱着捞一把好处的念头而来,和齐国并无根本性的矛盾,自然不愿意轻易将军权交出。 最后,在秦霄的协调之下,五国决定各打各的,不进行联合。 燕国倾全国之力,由乐毅统领大军四十万南下伐齐。 赵国、秦国各自出兵十五万,不过却都是精锐中的精锐。 至于秦霄,以韩国、魏国的名义,总计出动四十万大军讨伐齐国。 历史上,五国伐齐,齐国一度濒临亡国,但却在临危之际被救了回来,重新壮大起来。 关于是否要保持这个“历史惯性”,秦霄有些纠结。 大军出征后,秦霄想了几天,也没有下定决心,只好召来郭嘉,问道:“你觉得,齐国留还是不留?” “这……” 郭嘉迟疑了一下,反问道:“臣以为,齐国留不留,似乎没什么区别?” 他这并不是敷衍,而是真的是这么想的。 后续的“剧情”基本上没有齐国什么事。 除非秦霄还打算再来一次【秦灭六国】的副本。 但至少在这次副本之中,五国伐齐之后,后面的三场大战,都没有齐国的戏份。 也没燕国什么事。 当然,燕国暂且不说,就说齐国。 留不留齐国,对这次副本后续的剧情影响几乎为零。 反正五国伐齐打下来,齐国即便还存在,也不可能有余力去干涉后续的大战了。 从这个角度来看,齐国存在与否,完全是一件无关紧要的事情。 郭嘉有些不明白,秦霄为什么要在这件事上纠结。 “是这样……” 秦霄解释道:“我在考虑乐毅和田单的问题。” 按照原本的历史轨迹,在五国伐齐的最后关头,齐湣王身死,田单为齐国守住了最后一丝火种,在绝境之下击退五国联军,收复七十余座城池。 在“复国”之后,田单又趁着燕国新君继位的时机,使离间计挑拨燕惠王和乐毅的关系。 乐毅害怕被杀,于是逃去赵国。 若是秦霄在这个时候提前出手截胡,招揽到乐毅的可能性很大。 而若是直接灭掉齐国的话,则有一定的几率招揽到田单。 在五国伐齐的过程中,乐毅和田单基本上没有正面交手过。 齐湣王一直不怎么信任田单,一直到齐湣王身死,田单才有机会上位。 但到了这个时候,齐国也只剩下了最后两座城池,只能死守。 后来田单大破五国联军,收复失地的时候,联军的统帅早就换成了骑劫,不再是乐毅。 除去田单据城死守的那几年之外,乐毅和田单之间再无正面交手的记录,两人之间谁强谁弱,真的不好说。 “乐毅和田单……” 郭嘉明白了秦霄的想法。 思索了许久,开口道:“乐毅用兵稳扎稳打,田单则擅奇谋取胜,风格不同。不过论才华,两人大致相当,没有谁明显强过另一人。” 略微停顿之后,郭嘉又点评道:“当世将领之中,以白起、廉颇两人为最。其余人等,赵国赵奢、韩国暴鸢、燕国乐毅、齐国田单,还有秦国司马错,以及蒙骜、蒙武父子,均为一流名将。差距肯定有,但不会太大。” “说起来,那个暴鸢,到现在还不肯为我们效命呢。” 秦霄呵呵一笑,说了一句不相干的话题,随后又问道:“你认为乐毅、田单两人,没有明显差距?” 关于田单和乐毅孰强孰弱的问题,历史上也没少有过争论。 不过大部分人都公认的一点是,若是齐湣王在一开始就重用田单,乐毅很难势如破竹地攻破七十多座城池。 而若是五国联军没有临阵换将,田单也没有反败为胜的机会。 从这个角度想,说田单和乐毅的实力半斤八两,倒是没什么问题。 “唉……” 秦霄皱眉道:“真不好选啊!” “虽然两人实力大致相若,但招揽的难度却不同。” 郭嘉忽然说道:“田单在齐湣王死后,以复国之势,仍迎立齐襄王,说明他对齐国的忠诚度极高。而乐毅,因惧怕燕惠王而逃至赵国,说明他对燕国的忠诚有限……” 说到这,郭嘉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。 招揽乐毅的难度低,成功率高。 而招揽田单,几乎不可能。 从“性价比”方面来说,还是将目标放在乐毅身上更加靠谱一点。 秦霄想了想,觉得郭嘉说得确实有道理。 招揽人才,需要考虑的不仅仅只是能力。 招揽的“成本”也很重要。 在同样的条件下,自然要将精力放在成功率更高的人身上。 “那就首选乐毅。” 秦霄拍板做出决定:“倒也不必非要维持原本的历史,只要拖一拖节奏,拖到燕惠王继位即可。实在不行的话……” 秦霄回忆了一下燕惠王继位的时间,似乎还有七八年的时间。 五国伐齐打上七八年? 秦霄可不愿意拖那么久。 想到这,秦霄咬牙道:“若是拖得太长的话,干脆找人刺杀燕昭王,让燕惠王早些继位,然后离间燕王和乐毅!” “两年。” 郭嘉伸出两根手指,说道:“若是两年之内,未能结束伐齐之战,陛下便必须要做出取舍了。” 顿了顿,郭嘉又解释道:“五国伐齐之后,还有三场大战。虽然说,时间站在陛下这一边,但军中毕竟有不少老将。若是时间拖得太久,陛下还要想办法为他们延寿,得不偿失。” “确实。” 秦霄点点头。 虽然说副本停留时间长一些,秦霄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“发育”。 但这并不完全是好事。 在发育的同时,秦霄自己,还有麾下的将士们,年龄也是在增长的。 单以这一次副本来说,停留时间最好是控制在十几年左右。 再长,就不划算了。 前边为了拖发育,已经拖了五年时间。 后边连续三场大战,必须要尽快解决。 另外还有招揽人才,以及在嬴异人身上的布局等等,都需要在数年之内完成。 尽快结束这一次副本之行,然后回到主世界略作修整,尽快开启下一次副本,方为上策。 …… 这一次五国伐齐,秦霄派出的主帅是白起、马超、张郃、吕蒙四人。 四人各自统兵十万,分别以韩、魏两国的名义,分兵四路进军。 秦霄这边还算是动作慢的。 最急于报复齐国的燕国,早在联盟达成的第一时间,就倾举国之力,集结了四十万大军大举进攻。 当然,四十万是燕国号称的数字,实际有多少水分,连秦霄这边都不清楚。 按照这时代的“惯例”,其中至少一小半,甚至大概率有一多半,都是运输粮草辎重的民夫在凑人头。 不像秦霄,说四十万就是四十万,全部都是战兵,连一个充数的民夫都没有算进去。 但燕国以举国之力大举进攻,齐国受到的压力也很大。 齐国主将触子本想以逸待劳,依靠济水天险与燕军对峙,等待敌人出现破绽。 但迫于其它四国的压力,齐湣王多次下令,催促触子进攻。 触子自知,面对乐毅这样的顶尖名将,若是自己轻举冒进,必败无疑。 但齐湣王的命令又不好违背。 违背王命必死无疑。 若是兵败,即便不死在战场上,事后清算的时候同样免不了一死。 左右为难之下,触子干脆选择了逃避。 某一个夜晚,触子悄悄逃离战场,从此不知所踪。 主将失踪,齐军军心大乱,乐毅趁机渡河进攻,大破齐军。 二十万齐军,在这一战中,大量的阵亡、溃逃,最后能收拢起来的残兵不足五万。 这个时候,埋藏在齐国朝堂多年的“头号间谍”苏秦,终于抓住这个机会,向齐湣王进言,请田单出山。 苏秦深知齐湣王的性子,不会信任任何一个宗室。 在田甲劫王事件后,齐湣王对宗室的警惕之心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。 事实上,若非齐湣王逼走了孟尝君田文,苏秦还未必能够在齐国朝堂中安然潜伏下来。 表面上,苏秦主张连横抗秦的策略。 甚至一度将秦国按死在函谷关之内,让秦国十余年不敢东出。 但实际上,自从第一次伐秦失败之后,苏秦表面上依然主张抗秦,背地里却已经转变了策略,改为“合纵伐齐”。 苏秦的“人设”几乎骗过了整个天下,就连堪称雄才大略的秦昭襄王,都一直将苏秦当成一个大敌来对待。 但只有极少数人知道,至少在伐齐这件事上,苏秦和秦国,是不折不扣的盟友关系。 这一次五国伐齐,苏秦就在背地里使了不少的力气。 尤其是燕国那边,要不是苏秦说服了燕昭王,秦霄想要促成五国伐齐,不说一定不能成功,但肯定要多费不少周折。 苏秦很清楚,田单是齐国唯一一个有可能挽回败局的将军。 但他更清楚的是,以齐湣王的性子,只要设法给田单造势,营造出田单深得人心的形象来,齐湣王就必然不会用他。 原因很简单。 同为宗室,田单是有可能威胁到齐湣王的王位的。 在田甲劫王事件之后,齐湣王连最忠诚的孟尝君田文都不信任了,何况一个田单? 在苏秦的谋划下,齐湣王果然疏远田单,将其发配到边疆的莒城去,派出一名没什么名气的将军,集结齐国剩余的力量,抵抗敌人的侵略。 然而,失去了济水天险,将领的水平又不高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