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章 将“苟”字演绎到极致的顶级谋士-《全球领主游戏:百倍人口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岳飞一抱拳,立即去安排军队调动的事宜。

    大军分批入城,先头部队确认没有陷阱之后,从外围缓缓向内推进。

    后续的主力再行跟进,逐街排查,确认没有敌人留下的伏兵。

    至于这城中百姓、权贵,暂时也顾不上管那么多,只是严令戒严,禁止闲杂人等上街游荡。

    几个小时之后,大军终于控制住整个外城。

    同时,也摸清楚了敌军重兵把守的所在:皇宫。

    长安城墙内的总面积大约在不到二十平方公里,单单一个未央宫,就占据了三分之一。

    (注:现实中的未央宫是在长安城外,这里改成城内,同时增加长安城相应的面积。)

    不过,郭汜手中那点兵力,显然是守不住整个皇宫的。

    他直接放弃了东边的明光宫、长乐宫等宫殿,大军收缩于皇宫西南的未央宫。

    这一小片宫殿,以两万兵力,不但能够守得住每一处死角,甚至还能做到一定程度上的轮换。

    显然,郭汜也已经考虑到了长期坚守的情况。

    秦霄命人在城中打探了一番,很快得到消息,包括献帝刘协在内的皇室成员,以及重要的权贵、世族,以及他们的家眷、家丁、私兵,全部都被强制迁入未央宫内。

    加上这些权贵世族的家丁和私兵,整个未央宫内,预计有三万左右的可战之兵。

    至于军械粮草方面的储备,就不怎么清楚了,打探来的消息都互相矛盾。

    有人说未央宫内储备的粮草至少够数万大军吃上几十年,也有人说皇宫武库早已被董卓搬空,送去了郿坞。

    具体哪一种说法才对,秦霄也不敢下断论。

    但,无论未央宫内的物资储备是否足够长期坚守,秦霄都不可能一直围而不攻。

    不说郿坞那边的五万大军,单单只是董卓,一旦接到长安出事的汇报,必然会立即率领大军返回。

    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攻破皇宫,消灭里边的反对力量,一旦董卓大军回援,腹背受敌之下,秦霄的处境就会相当的难受。

    “两天。”

    秦霄看向岳飞,严肃道:“我不管你用什么办法,两天之内,必须攻破皇城。”

    “其它的都还好说……”

    岳飞犹豫了一下,说道:“献帝、皇妃等人都在未央宫内,末将担心,若是敌人狗急跳墙之下,难保不会做出丧心病狂之事。”

    这个问题确实是非常让人头疼。

    挟天子以令诸侯,是秦霄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。

    虽然不是非要献帝活着不可。

    但,一个活着的汉室皇帝,显然能给秦霄带来更大的利益。

    别的不说,打着献帝的旗号,愿意来投奔的人才肯定会相应增多。

    尤其是一些心心念念期望着光复汉室的人,只要秦霄以“从董贼手中救出献帝”的形象,再以献帝的名义来招揽,成功的可能性很大。

    然而,此时掌握着献帝安危的,却是董卓的手下。

    “不知道能不能想办法打探清楚。”

    秦霄皱了皱眉,下意识道:“此时未央宫内做主的,不知道是李儒还是郭汜,又或者贾诩。如果是李儒做主,那献帝几乎死定了。若是另外两人,或许还有机会。”

    皇城内由谁主事,这区别可是不小。

    李儒是死心塌地跟董卓干,若是事不可为,他宁可选择拖着献帝,乃至于众多权贵世族同归于尽,也不会投降。

    秦霄不知道历史上的李儒是个什么形象,但却很清楚地记得,演义当中,董卓死后,李儒并没有选择逃跑或是反抗,而是束手就擒,随后被斩首。

    好像,这家伙和牛辅一样,是董卓的女婿来着?

    秦霄有些不太确定。

    若是皇城内是李儒主事,自然是最坏的消息。

    但,如果是郭汜或者贾诩……

    不对,郭汜的可能性应该不大。

    虽然董卓很信任他,但在董卓集团当中,郭汜的地位并不算特别高。

    无论是李儒还是贾诩,地位都在他之上。

    唯一有可能从李儒手中夺权的,只有贾诩。

    若是贾诩主事的话,以他为了自保不惜一切的性子,献帝多半会平安无事。

    甚至于,即便是李儒当权,贾诩为了自保,也有可能设法暗中保下献帝,以作为未来保全自身的筹码。

    “去,打听一下!”秦霄立即下令:“务必打听清楚,贾诩是否在皇城之内!”

    岳飞当即去安排人手打探。过了不久,探子回报,贾诩确实是在皇城内。

    “主公何不投书一封?”

    商鞅提议道:“命使者送出书信劝降,且看他如何回复。”

    这有用吗?

    秦霄觉得劝降成功的可能性几乎为零,但想了想,试试又没什么损失,于是点头道:“那就请你代劳,写一封劝降书信送进去。”

    顿了顿,秦霄又强调道:“不过我们时间紧张,不可能给他们太长的时间考虑。岳飞,做好攻城准备需要多久?”

    岳飞立刻道:“即刻开始攻城也没有问题。但若是尽量妥善准备,需要两个小时,将城外的攻城器械运送进来。”

    “那就两个小时。”

    秦霄点头,对商鞅道:“告诉他们,两个小时内,若是不投降,我们就直接攻城。”

    “鞅,遵从主公命令!”

    商鞅行了一礼,立即去准备劝降书信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未央宫内,李儒拿着一张信纸,面露疑惑之色。

    “文和,你来看看这个。”

    李儒将信纸递给贾诩,道:“某实在看不懂,文和素有大才,想必能参详一二。”

    “咦,这纸?”

    贾诩一接过信纸,信纸的手感,顿时让贾诩感到大为惊讶。

    三国时期已经有纸张,但此时的纸,质量并不好,非常的粗糙,用来书写还会出现墨迹散开的情况,导致字迹难以辨认。

    因此,时下主要的记载工具还是竹简和锦布。

    至于纸张,只是因为竹简、锦布的成本太高,在不重要的地方用作补充罢了。

    但,这张信纸,给贾诩的感觉却不一样。

    手感如丝绸一般光滑,洁白如玉,纸上的墨迹也非常清晰,没有丝毫散乱的迹象。

    贾诩顿时大感惊讶,若是这种纸张能够得以推广,造书的成本,岂不是可以大大降低?

    贾诩虽然也算“士族”出身,但凉州的士族,比中原的寒门好不到哪去,非常的穷,也导致了族人读书的时候,可以选择的范围不多,涌现出的人才自然就少。

    在见到这纸张的第一时间,贾诩就想到了这种纸张,能够对天下无数寒门子弟带来多大的好处。

    “不是让你看纸!”李儒没好气道:“看信!看信里的内容!”

    “哦。”

    贾诩没有和李儒争辩,低下头,去看信中的内容。

    信件并不长,都是一些非常俗套的劝降的话,无非就是你若是投降,能得到什么样的待遇,若是不降,破城之后必杀无赦之类的内容。

    唯有末尾处的落款,引起了贾诩的注意。

    “秦公霄口谕,商君鞅代笔。”

    这里的断句应该是这样的,秦公,霄,口谕,商君,鞅,代笔。

    秦公、商君,都是封号,霄、鞅,则是两人的名。

    至于口谕、代笔,就没什么好说的了,就是字面意思。

    东汉末年,没有秦公、商君这样的封号。

    秦公霄,对于这个年代的人来说,也是极为陌生的。

    贾诩熟读历史,从未听说过历史上有这么一号人。

    但,商君鞅,那可是大名鼎鼎。

    但凡稍微研究过华夏历史的人,不可能不知道这个名字。

    “这商君鞅……”贾诩面露疑惑,猜测道:“莫不是同名同姓?”

    “显然不是。”李儒指着信件上的一行,道:“你看这里,他们说,这咸阳,也就是长安,是他们的‘龙兴之地’,如今是来收复。这意思岂不是很明显了?”

    “但是……”贾诩还是觉得不对劲:“若在下所记不差,商君鞅乃是秦孝公时期的人物,早已作古数百年了吧?太史公书有言,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,这可是五百年前的事!”

    《太史公书》,就是《史记》。

    虽然其中许多论述观点过于主观,但大体的事迹脉络却是没有太大偏差的。

    一个五百年前的人物,怎么可能跑到现在来?

    何况,历史上明明白白地记载着,商鞅被车裂于闹市。

    莫非,是有人假托商君、秦公的名义?

    只是,摆出这么一个一戳就破的谎言,有什么意义?

    贾诩觉得,这个猜测似乎并不成立。

    甚至于,他有一种莫名的直觉,这秦公霄、商君鞅,都是真的!

    若是如此的话……

    贾诩不由动了心思,试探着问道:“文优如何打算?”

    “自然是不可能投降!”李儒毫不犹豫道:“太师待我恩重如山,我李文优就是死,从这跳下去,也绝不会背叛太师!”

    若是秦霄在这,听到李儒的话,说不定会下意识接上一句“真香”,但贾诩显然是接不住这个梗的。

    李儒说了几句,似乎是意识到了什么,忽然看向贾诩,警惕道:“文和该不会存着卖主求荣之念吧?”

    见李儒的态度如此,贾诩也不恼怒,反而笑呵呵地说道:“文优莫非忘了吗?我的家小,可都被郭将军重兵‘保护’着呐!”

    言下之意,我一家老小都被你的人控制着,我怎么敢背叛?

    李儒一想,也确实如此。

    贾诩这人虽然阴险毒辣,但对家人还是很重视的。
    第(2/3)页